学术资讯-详情页

一位研究生的读书笔记—像马克思那样学习思考

作者:胡枫 2022-11-29 21:20

所属学科:其它类

分享:

收藏:

开学后,我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了入学报到时学院要求我们读的《马克思传》。这本书从学术的视角、生活的视角、精神品格的视角等不同维度描述了马克思一生的轨迹和重点片段,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立体真实的马克思,带给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和人生动力。

马克思矢志不渝的高追求,立足人类、解放人类的大格局,给我以深深的精神震撼。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了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一生, 17岁时已经树立了崇高的志向,反对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去选择职业,认为择业的目标应该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青年马克思立下的远大志向促使我再一次认真思考,我们的人生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追求个体的幸福、家庭的美满?还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做一个心怀天下、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由青年立志的马克思,我想到了写下“男儿立志出乡关”的青年毛泽东,想到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许许多多立志实现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先贤英烈,他们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坚定的信心。我深深感到,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灯塔,坚定信念是人生之柱,崇高追求是动力之源。

马克思融汇百家的高水平,寻根究底、力求极致的大手笔,给我以深深的学术震撼。恩格斯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通过阅读,我深刻感受到马克思对待学术近乎苛刻的严谨态度,在最充分地研究现有全部资料之前,马克思绝不轻易落笔,他研究的广度、深度都是空前的。1854 -1856年研究经济学期间,马克思深入透彻钻研了政治经济学历史,研究了农艺学、农业化学,对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艺应用、科学技术发明都有精深的了解,对几个世纪以来数学、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作了详细记录,对货币与价格理论、流动资本周转、资本主义企业账簿计算甚至官方报告都下了极深的功夫。

1872年以后,马克思在整理润饰《资本论》第二、三卷时,不再满足于英国的素材,而继续广泛研究与地租理论有关的土地关系和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甚至研究农业学、植物学等。为了写好《资本论》第二卷,读到原著精髓,1869年马克思51岁时开始学习俄文,不到一年就能快速阅读俄文著作。列宁指出:“《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密联系的思想”。

马克思对前人文献的批判研究精神对我们从事科研具有重要的教育启发意义。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搞科研,文献是根本、是泉源,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

由此我想到,学校实施研究生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和考试制度,明确要求精读的文献数量与种类、考试要求,不仅是学硕生做好学位论文的前提,更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我深深感到,要做研究、出成果,就必须像马克思那样,博采众家,在文献上下苦功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厚实学术素养,夯实理论根基。

马克思毕生求索的高境界,不懈攀登、一丝不苟的高标准,给我以深深的作风震撼。读书写作是马克思生命的一部分。1850年6月,马克思得到不列颠博物馆阅览证后,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7点都在此查资料、做摘要、写著作,晚上回家接着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写《资本论》第一卷时,每天早上起床读过报纸后,就在书房一直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马克思曾感慨:“我们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可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却往往两倍于此。”

马克思深知研究工作的艰辛,他说,“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做任何工作都一样,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有价值的人,就要通过艰苦劳动不断打磨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本领含量。我国也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古训。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研究生,我深深感到,要研究出真学问、提出真见解,必须要像马克思那样,毕生求索,不断攀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马克思着眼长远的高站位,扎根实践、审时度势的洞察力,给我以深深的思想震撼。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因为马克思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的研究远远高出他的同时代人。《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由于太超前,教授们和学者们面对着它,不能不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以至马克思面对的是社会“完全不理”“一片沉寂”的局面。

巴黎公社失败后,如何认识和定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怎么看待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马克思很快就写出《法兰西内战》,热情歌颂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自我牺牲精神,深刻论述了巴黎公社与第一国际的关系,深刻阐明了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厘清了人们对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基本认识。

1851年12月2日,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并掌握全部权力,震惊了全欧洲,在“所有的人对它都只是感到惊异,而没有一个人理解它”的时刻,马克思完成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撰写,深刻剖析了法国1848年的二月革命的性质、特征和失败的根源,揭露了资产阶级惧怕群众的阶级局限性和虚伪性,让人们认清了路易·波拿巴的政权本质,极大地鼓舞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意志,明确了斗争方向。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马克思的预见力、判断力、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社会实践、斗争实践。他敏于观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斗争。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不仅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思考力、洞察力,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立德树人模范人”。(作者: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 胡枫)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