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赠书福利丨洛阳十二时辰,一场大火开启一个时代

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6-09 15:22

所属学科:历史类

分享:

收藏:

公元189年9月22日的夜晚。何进刚刚被宦官所杀,他的军队冲击南宫宫门,宫殿燃烧的火光照亮天空。董卓从城外军营看到火光,率军入城。紧跟着,少年皇帝刘辩被废、死亡,效忠汉室的关东州郡结盟,灾难性的战争爆发。

 

后汉,本以火德彰显权威,但都城洛阳的这场大火,却成为其皇权终结、朝代灭亡的征兆,自此,一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拉开序幕……

 

上承前汉,下启三国,“勒石燕然”“党锢之祸”“黄巾起义”等故事,“投笔从戎”“望门投止”等典故,班固、蔡伦、董卓等人物,皆出自后汉时代。然而,这个时代在历史中却总是被忘记。

 

中国东汉史与三国史研究的先驱级人物、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终身讲座教授、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儒莲奖获得者张磊夫,用《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

 

从1980年代至今,张磊夫撰写了至少5部关于汉末和三国时代的长篇专著,既有汉末动荡的局势,也有东吴势力的崛起,再现了最为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形象。甚至,他还担任了游戏《全面战争:三国》的历史顾问。

 

 

东汉的每位皇帝都英年早逝,而继承帝位的均尚未成年?宦官怎样一步步让自己从奴才变成了人上人,其中一位竟然还被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东汉的外戚势力有多强大,飞扬跋扈者竟敢公然毒死皇帝?仅带3000人的董卓为何能在进入洛阳后为所欲为,并被认为是开启三国乱世的“罪魁祸首”?……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首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看看洛阳的那场大火如何终结了大一统的时代而开启了一个英雄辈出的乱世。

 

 

几人怒马出洛阳

 

2010年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一开场,就是董卓进入洛阳、曹操刺杀董卓,戏剧张力十足。

 

2010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董卓。

 

为什么会是董卓入洛,不是孙坚,不是吕布?是谁放他进来的?又是出于怎样的动机?董卓进洛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发了什么后果?这段历史为何成为《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开端?

 

东汉的舞台上活跃着五股势力,第一股代表皇权,主要角色是汉灵帝,他的小儿子刘协和其监护人董太后,大儿子刘辩和其监护人何皇后。为了保证小儿子顺利登基,汉灵帝专门创造西园八校尉,曹操、袁绍等人是主要成员。

 

第二股代表外戚,主要角色是大将军何进,五大三粗的屠户出身,没知识,没文化,只想混上流社会。其妹便是何皇后。

 

第三股代表太监,他们曾经对世家大族发动两次党锢之祸,彼此有着血海深仇。宦官坚决维护皇权,但不在乎皇帝是谁。谁给的钱多谁就是皇帝。与同样寄生于皇权的外戚势力,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

 

第四股代表豪门士族。地方土豪势力的代表是曹操、董卓;望族的代表有司马懿;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冠族的代表是袁绍、袁术。

 

第五股代表地方军阀,以军功掌握了枪杆子,主要角色如孙坚、董卓。

 

何进兄凭妹贵,最后当上全国兵马大元帅。袁绍、曹操等士族领袖纷纷进何进府中,成为何大元首背后的“军师”。妹妹也在宦官的助力下一路飙升,从何皇后到何太后。

 

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何皇后与何进。

 

何进想杀宦官,何太后却护着不让,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在洛阳城内斗得不可开交。于是,何进找袁绍商议决定把董卓请入洛阳,威慑何太后,逼迫她下诏书诛杀宦官。

 

董卓得到消息,火速进洛。在他急行军之时,洛阳局势没能平静,何进计划败落,宦官们先下手为强诛杀何进,袁绍进宫屠杀宦官,袁术在宫中放火,一时间洛阳城上空浓烟滚滚,这一天便是公元189 年9月22日。此时,董卓抵达洛阳西边的显阳苑,这个位置足以让董卓看到那晚天空中的火光,于是连忙下令继续进发。

 

董卓的核心兵力只有三千人,怎么能抵挡京城的数万保卫军?这要归于董卓的诡诈。董卓在进京后的最初几天,令部分士兵每晚乔装成平民出城,在城外驻扎,次日清晨大张旗鼓地进城,假装自己新增了军力。洛阳群臣便觉得董卓带来好几万精兵,加之董卓士兵的残暴,心生畏惧。

 

于是,当战斗席卷整个京城,宦官们带着皇帝和陈留王逃走时,百官别无选择,转投董卓。那场火的两天后,公卿百官集结在阅兵场拜见董卓。

 

但生性残暴的董卓并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仁爱百姓。初掌权时他可能真的关心改革,但很快便授予自己与历史上伟大贤臣相媲美的荣誉和特权,以最可疑的理由废黜皇帝,对待朝廷百官的行为充斥着欺凌、压迫、血腥。趁何太后遗体下葬之时,打开汉灵帝的陵墓,让人偷取墓中值钱宝物。放纵手下士兵在洛阳城内大肆地搜刮财物,奸淫掳掠。当联军兵临城下,更是火烧了东都洛阳。

 

“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皇家图书馆的命运显示出这场浩劫的规模。原本富庶热闹的洛阳城,一时间沦为人间炼狱。

 

1992年河南出土的最大石辟邪,是东汉陵墓神道石刻,现藏于洛阳博物馆,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在董卓暴行之下,很多武将在各地招兵买马,对抗董卓暴政。乱世中英雄的崛起,便如风云际会一样顺理成章。

 

北部袁绍和南部袁术是董卓的主要反对者,但他们的努力毫无成果。当军事经验远远超越袁术或其他出身世家大族义兵统帅的孙坚加入后,他们逐渐能够和董卓相匹敌。

 

而在遥远的帝国东北部,公孙度建立了一个独立政权,后由其子公孙康继承,该政权保持独立近五十年。武将公孙瓒击败幽州牧刘虞,最终被从冀州牧韩馥手中夺取冀州的袁绍打败并杀死。

 

在徐州,徐州牧陶谦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在临终时将权力传给了他所提携的刘备,一位来自北方的武将。刘备转而陷入了与袁术、吕布的苦战,吕布刺杀董卓后在东部避难。但是,到了公元 199 年, 这三人均被曹操打败,曹操成为黄淮霸主。

 

2010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曹操。

 

公元 216 年曹操进爵为魏王,在邺城建立起一个与献帝朝廷相匹敌的朝廷,三年后刘备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占据了长江中游的荆州大部分地区,当年秋天,刘备命部将关羽率军沿汉水河谷北上,最终关羽被杀,孙权占领荆州全境。

 

公元 219 年的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决定了三国格局。在英雄应时而出的风云乱世中,魏国、吴国、蜀国维持了长达四十年的平衡。之后,中国将一度被取代魏国的晋朝统一,而延续数百年的汉帝国走向了衰败灭亡。

 

这正应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韩敏题字。

 

 

东汉帝国

里出了问题?

 

 

公元1-2世纪,欧亚大陆西部,罗马帝国的扩张之势北起英伦三岛、日耳曼平原,南到撒哈拉沙漠,东至美索不达米亚。欧亚大陆东部,汉王朝的控制范围北抵蒙古北部草原,南达越南中部热带地区,包括除遥远东南地区之外的今日中国全境,并影响着中亚的大部地区,这一时期的后汉帝国发展到了繁荣顶峰,有着万国来朝盛况。

 

在新店子乡境内恽河北岸的一座山上,有一座东汉末年的古墓,以其场面壮阔的壁画闻名于世,那就是和林格尔汉墓壁画。这些壁画形象地反映出东汉时期我国北方多民族居住地区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生活面貌。

 

政治家、学者司马光在其编年史《资治通鉴》汉朝部分的结尾处写了一篇关于教化和风俗的短文,既是对灭亡帝国的追悼,也是批评。他的核心观点是,后汉的国祚是由最初的光武帝、明帝、章帝的美德建立的,他们使所有汉人以及邻居得到了儒家道德的教化:

 

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大学。......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后汉之盛者也。

 

但是从和帝开始,外戚与宦官争权,“赏罚无章,贿赂公行”,朝政因此败坏。尽管朝政如此倾颓,杰出的公卿和正直的学者仍扶危救困、维护朝廷,前者努力维持正义准绳,后者批评恶政,甚至有人牺牲了生命。

 

尽管如此,前代统治者们的道德风化依然保护着王朝,甚至直到最后的岁月。光武帝及其继任者们的威望足以抗衡军阀曹操的野心——虽然曹操也许非常想废汉称帝,但他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欲望。

 

司马光:“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司马光是一位仕宦经验丰富的学者,他的判断评价很有见地并且影响广泛。但是,汉帝国的崩溃不仅是道德沦丧的问题,事实比司马光提出的观点更严重、更复杂。

 

这个拥有 5000 多万人口、覆盖辽阔地域的大一统盛世,为何没有逃脱一步步走向没落衰亡的地步,而是比西方罗马帝国更加迅速衰亡?

 

这就不得不重提活跃在东汉舞台上的五股势力。皇帝年幼无知、外戚家族干政、宦官专权斗争……

 

公元88—189年这一百多年来,东汉的每一位皇帝都英年早逝,而继承帝位的均尚未成年。

 

当洛阳火光闪烁的三天后,刘辩、刘协兄弟返回洛阳,据记载,刘辩“见(董)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不能辞对”。相反,刘协沉着应对,清晰表述他们的遭遇。董卓对刘协印象深刻,对皇帝刘辩则不甚重视。

 

此时的皇帝刘辩只有16岁,而此后的少帝刘协这时也才八岁半。

 

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刘协。

 

出现这样一连串短命的统治者已然不幸,而野心勃勃的外戚家族和宦官集团则使情况更加糟糕。

 

皇帝死得早,继位的小皇帝就成了太后的傀儡,太后利用外戚代行皇权,直到小皇帝长大后推翻他们,再扶植新外戚,然后又早早撒手人寰。所以,皇帝和外戚就结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皇帝有名分、外戚有权力。

 

而小皇帝长大后,就要自己处理朝政。但此时外戚年富力强、拒不交权,还把皇帝当做傀儡,皇帝和外戚的关系就变成了你死我活。

 

外戚把持朝政时,控制着士族精英。他们肯合作,就居庙堂之高;不肯合作,就处江湖之远。同时还严密监视皇帝的举动,于是,皇帝无法接触应当效忠自己、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大臣,朝廷与士大夫的合作越来越衰减,而只能依靠亲密接触的宦官来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宫内宦官曾三次在东汉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公元92年和159年,宦官向皇帝提供了重要支持;公元125年,一群宦官代表年幼的皇帝主动带头采取行动。公元168年,宦官感到窦武和其妹窦太后的威胁,着手利用灵帝的名号和权威剪除异己。

 

2013年版《曹操》电视剧中的窦武。

 

于是,东汉政治陷入了循环怪圈:皇帝大多短命,外戚宦官轮流坐庄。帝国的挥霍无度更是加剧着自身的衰败。

 

在公元189年的洛阳火光之前,公元185年的春天洛阳还发生了一场极为严重的火灾。火灾首先起于云台的屋顶,云台是洛阳城中最古老的宫殿建筑,火灾蔓延至三座宫殿,以及宫中的兰台、符节台、尚书台。两周后,大火才被扑灭。大火造成了不小损毁,更是给了当时的汉灵帝以花钱的借口。在大火还未扑灭时,朝廷便下令“税天下田,亩十钱”,征收修宫室的特别赋税。

 

东汉洛阳城都城平面复原图。(来源:钱国祥《东汉洛阳都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

 

这一时期,卖官现象更是猖獗。朝廷令所有州刺史、郡太守在上任前缴纳一笔费用。卖官的钱被称为“修宫钱”或“助军钱”,但全部进入灵帝的私人金库。灵帝专门建造了一座万金堂,作为卖官的“存钱罐”。

 

此后,在花钱如流水的操作中,帝国逐渐陷入收入不断减少的困境。在大地主家族私人手中有大量不断增长的财富,但与此同时,赋税收入在不断减少,朝廷用于防御、公共工程、灾害救援等的费用日渐紧张。

 

于是,朝廷和百姓互相看不对眼,朝廷不能为百姓做什么,只能用有限的资源应付新的发展,百姓则对朝廷的要求怀恨在心。

 

皇帝、宦官、外戚、士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东汉帝国的舞台中上演着风云乱世中你争我夺的戏剧。

 

曹植生于公元192 年,从没见过洛阳作为帝国首都的样子,但在送给朋友的一首诗中,他对被毁的洛阳城抒发感情:

步登北芒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洛阳的故事仍在上演,当时的人们始终持有一种期待:文明世界将再次统一,汉的传统将重现。

 

分享你对东汉历史的见解

3位幸运读者将获赠主题新书一本

如有问题可咨询工作人员微信:15901272832(添加时请备注:赠书活动)

留言截止时间:2023年6月16日 16:00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作者: [澳]张磊夫 著 邹秋筠 译

本书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极具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End-

观点资料来源:《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对此次活动的支持!!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