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赠书福利丨钱学森:将VR译为“灵境”更恰当,中国味特浓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3-07-28 14:15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一直以来,有关苹果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开发的传闻不断。上个月,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苹果在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VR头显Vision Pro。首席执行官库克称,该产品开创了一类新的计算设备,能将数字世界融入真实世界,“我们相信,Vision Pro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

 

库克关于VR技术具有变革性的表述,不禁让人想起科学家钱学森与中国信息化的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钱学森先生就关注到VR技术,并表示自己将“Virtual Reality”一词翻译成“灵境”,“中国味特浓”。

 

1994年10月,钱学森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三人写信说,“灵境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技术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变革,一定是人类历史中的大事。”他在信中还绘制了一张导图,以阐释VR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引发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变革。

 

1994年10月,钱学森给戴汝为、汪成为、钱学敏三人的信,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回顾过去60年互联网发展历史,从计算机技术革命到灵境技术革命,从信息化社会走向智能化社会,这一切都发生在信息环境之中。那么,对于现实世界而言,这一虚拟信息环境,究竟是一个美丽新世界,还是一个网络乌托邦呢?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欧树军的新书《灵境内外:互联网治理简史》面世。全书以美国为镜像,立足中国社会现实,描摹了信息环境的发展、治理与安全及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如何经略信息灵境?谁来定义新世界?让我们试读《灵境内外》中的一节,体会政治与资本间的隐形角力。

 

灵境内外——互联网治理简史

欧树军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19日,美国商人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改名为“Meta Universe”(元宇宙),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进军,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科学家钱学森与中国信息化的故事。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各门科学都有了崭新的发展,并且彼此互相带动、互相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科学和新的科学生长点,使自然科学占领了许多新的领域,引起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

 

1956年12月,我国首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中的这段话,放在今天也并不过时。

 

正是在落实这份“十二年科技规划”(1956—1967)的紧急措施文本中刚刚回国一年、45岁的钱学森力主重点发展导弹、无线电、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原子能和半导体技术,并将电子计算机技术作为“穿针引线”的加速器。钱学森意识到,电子计算机技术将在广泛领域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将深刻影响现代社会,堪称18世纪蒸汽机、19世纪电力和20世纪核能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因此,他和华罗庚等人一道积极推动中国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间接促进了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台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的研发。1956年10月,堪称中国信息化的“钱学森时刻”。

汪成为同志:前送“Virtual Reality”文,想已见到。此词中译,可以是:1.人为景境(不用“人造景境”,那是中国园林了)。2.灵境。我特别喜欢“灵境”,中国味特浓。请酌。 

——钱学森,1990

 

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对灵境技术(Virtual Reality)推崇有加。他认为,“Virtual Reality”所造就的,不是中国园林式的“人造景境”,而是一种“人为景境”,所以译为“灵境”更恰当,“中国味特浓”。在他看来,所谓灵境技术,就是用科学技术手段向接受者输送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信息,让接受者感到如亲身临境,这临境感不是真的亲临其境,只是感受而已。这境也是虚的,不是实的,所以他用传统文化中的“灵境”来表达这个矛盾。他认为,到21世纪后半叶,通过人机结合大幅拓展人的知觉,灵境技术将让人进入前所未有的“大成智慧”的人工智能世界:“新人类”将在这个新天地中诞生,人将神化为超人,具有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的超人感受,继而引发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变革。因此,对于人类历史而言,灵境技术可以说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大革命,正如人有了语言和文字。钱学森对灵境技术、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这些判断,颇具中国智慧。

 

从计算机技术革命到灵境技术革命,从信息化社会走向智能化社会,计算机技术所创造的互联信息网络,与灵境技术所提高的人类创造能力一道,构成钱学森所说的“大成智慧工程”,这一切都发生在信息环境(Cyberspace)之中。信息环境不仅是给人便捷感、集成感、超时空感的人为景观,而且是给人智能感、临境感乃至超人感的灵性之境。

 

既是人造的,又是灵性的——这既是信息环境的本质,也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的本质。正如钱学森既是数学博士又是航空物理学博士,信息技术正是在数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地带生长出来的。

 

不仅如此,究其源头,从孕育到出生,从成长到成熟,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和信息环境,还既是国际的,也是国家的。互联信息网络(后简称“互联网”)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2月的现实版“神盾局”——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缩写为DARPA),为应对核战争而在1969年开发出来,主要用于军事要地连接的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缩写为ARPANET)。随后,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推动下,美国逐渐形成了连接全国各个大学促进技术发展的学术网,同时建成了改造政府流程的专用政务网。经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发展后,美国建成了较为完善的三个互联信息网络:国防部主导的军用网、大学主导的学术网和政府主导的政务网。之后,美国才开始大规模地将互联网商用化、民用化、国际化。

 

这个过程表明,互联网既是美国的国家网,也是美国的国际网。对世界各国而言,所谓国际互联网,实则是把本国数据网络接入美国的国家网,互联网的国家性成了其国际性的底色。既是美国的国家网也是国际的互联网,互联网的这种双重特征决定了美国对互联网的长期主导乃至单边主权,决定了世界各国的互联网政策受制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这是信息环境的基本情势。没有领势技术,没有技术主导权,就谈不上信息主权,“主权互联网”也就更可能成为随风而逝的沙丘。

 

总之,互联网这一具有领势功能的“高技术”(High Technology),首先在美国这个主权国家内部孕育出来,然后超越了美国的领土边界,吸引世界各国相继接入,并不断向陆地、海洋、天空伸展,最终造就了一个无边无际无内无外的“高技术疆域”。

 

(以上内容摘编自《灵境内外》)

 

【编辑荐语】

 

没有领势技术,没有技术主导权,就谈不上信息主权,“主权互联网”也就更可能成为随风而逝的沙丘。大国博弈,就是通过信息之网纺织世界的能力博弈。

谁能纺织世界,谁就能构造信息灵境。

谁能经略灵境,谁就能定义新世界。

谁能掌握技术领导权,谁就能赢得大国竞争。

 

【关于作者】

 

欧树军,山东兖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法学学士(2000)、北京大学法学硕士(2005)、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2009),2010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曾访学于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2010年春季)、美国耶鲁大学国际与区域研究中心(2019—2020年度)、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22年春季)。已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合著各3种,包括《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小邦大治》《沃伦法院与美国政治》《大道之行》。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百余篇。

 

【评论赠书】

 

文末留言告诉大家您想获得此书的理由,留言获赞量前三名读者将获赠纸质图书《灵境内外——互联网治理简史》一本,如有问题可咨询工作人员微信:15901272832。

 

留言截止时间:2023年8月4日16:00

 

获奖名单我们会在留言截止后的本文评论区中公布并回复中奖读者,请各位读者及时关注。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