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移动阅读日渐“体贴”读者

作者:许旸 2015-08-13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文化信息传播类

分享:

收藏:

文汇报讯(记者许旸)昨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打造的“译文的书”App正式上线。打开这个电子书销售平台,目前已有《青年艺术家画像》等300余种图书供用户购买下载。无独有偶,上海图书馆近日推出“手机读者证”,借助二维码技术以及“微阅读”应用,读者可自助借书、还书、续借,并能在手机上随时查看现有的电子图书资源。

  目前国内多家公共图书馆、出版社都相当重视开发制作电子书资源,移动终端阅读成了当前业内抢滩的一大重点。但是,据业内人士估算,近些年国内电子书籍的出版收益,不到整体出版产业的十分之一。巨大的阅读需求,正在倒逼出版界尽快突破数字版权交易、技术标准统一等图书“转码”瓶颈。这也就不难理解,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购买外版书版权时,尽量把电子书版权也一同签下,该社总编史领空谈到,所有电子书的数字化,都由出版社自身完成转码和自检。

  多媒体阅读受读者欢迎,但是数字平台本身的用户体验还需进一步改善。日前发布的2015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比例(68.40%)仍处于优势,其中占比最高的原因是“需要深度阅读”。从中不难看出,数字阅读要突破阅读效果、阅读体验这两大难点。因此,在封面排版、翻页呈现上,“译文的书”App平台更加注重移动终端屏幕最终的呈现效果。同样,打开上海图书馆市民阅读平台App以及“微阅读”数字服务,无论是上架图书设计、过渡页还是内文,都尽量贴合读者的读屏喜好。

  对于传统出版机构或公共图书馆来说,数字平台还将带来直观的大数据、读者互动效应。电子平台不仅是电子书销售或借阅,更是一个高交互性的社交平台。“译文的书”App应用分为“译文的书”“书的事”两大板块。后者突出介绍最新书讯、作译者动态、线下活动预告及重磅活动回顾等。读者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关注的作者出版了哪些新作、编辑幕后策划故事、书评分享等内容。上图“手机读者证”的推出,既方便了读者在图书馆内的各项应用,又有效弥补了传统实体卡存在的“插卡忘取”“冒用借用”等弊端,为读者提供了更安全的身份隐私保护。除了线下推广手机读者证使用,上海图书馆还与微信、支付宝合作,在这两大互联网应用的“城市服务”板块中推出支持“手机读者证”身份认证的图书馆服务,将服务融入到了更广阔的线上领域,也是图书馆在“互联网+”思潮下的新尝试,更为实现智慧图书馆又迈进了一步。

  据悉,目前上图“微阅读”已谈妥万余种近两年新书的电子版权,并保持更新速度。据上图读者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颖介绍,从目前的后台数据来看,上图电子资源分享渠道依次在支付宝“城市服务”、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分享呈3誜1誜1比例。此外,根据读者在电子平台上的点击行为统计,还可以知道哪本书的阅读量最多,读者在每本书上停留的时间约有多久,以及这些读者的区域分布、性别、年龄等。这些阅读行为、阅读偏好、阅读习惯等数据,不仅有利于电子书的高效开发,对出版社纸质书选题的开发也有借鉴意义。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