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王颖吉 | 微信中的女性公众号

作者:王颖吉(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2017-09-07 11:20

来源:探索与争鸣杂志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关注女性公号的一个原因,是上周我在南京大学开会,介绍了一下德国媒介理论家基特勒的理论,他主要运用福柯的知识型转换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研究媒介与话语网络转型的问题。 在讲知识转型的时候,基特勒特别讲到女性在话语网络生产中的位置的变化,也即是说随着媒体的演变,女性在整个话语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我觉得他的媒介理论讲得很好,不过他在2011年就去世了,所以关于互联网的部分他没有怎么讲,我觉得我们现在可以沿着他的路子去探讨。

  从时间的角度上看,对于当代互联网文化来说,正在发生的最真实的状态莫过于信息的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淘汰同时并存。在互联网发展的每一个时间节点上,人们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不遗余力地建构着一种共同的联网生活。与过去的人类符号活动不同的是,互联网上的符号活动,就像是海边沙滩上的举行的空前盛大的创作活动,每一位参加者都尽情而忘我地进行创作,然而当海潮来临时,一切都将在海水的洗刷下归于虚无。曾经的激情与梦想,在互联网媒体的时间轴上都留不下什么印记。面对这样大规模的生产与淘汰的瞬时文化,将它们放在媒介演化历史的维度中加以把握可能会比较好一点,时间轴的前后延伸可以让我们现在流动不定的各种信息获得一个通往未来的渠道。

  基特勒讲话语网络的转型,是在福柯的历史观念,即知识型转换框架下来展开的,但他因为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拉康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从性别文化的变迁中来展示媒介、权力、社会、话语网络、性别文化之间复杂的联动关系。在书写媒介占据垄断地位的时代,也就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女性在话语网络里面所处的位置,主要是作为男性作家或者是歌德这样的作家创作灵感的来源,还有就是作为他们所创作的作品的终端消费者。也就是说,在浪漫主义时期,女性由于在家庭中抚育孩子,因此他们通过新式的育儿方法将基本的意义系统传授给儿童,使他们能够获得长大以后从事创作的意义源泉和灵感。另一方面,为了教育孩子和打发在家庭中劳作的乏味,女性成为文学的主要消费者,她们的存在和需求使得文学创作成为男性作家们很有前途的一种职业。虽然女性在书写垄断时代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但她们在整个话语网络生产和消费的环路中,却并不亲自参与话语生产,她们的位置处于这一网络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即便具有文学天赋和文化教养的女性也生产了文学作品,但按照当时的习俗,她们的作品也不能署上她们的名字,而是需要以家族或者丈夫的名字加以替代。 不过打字机被发明出来并且逐渐普及之后,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女性灵巧的手指使用打字机很方便,她们成为打字机这一媒体的天然结盟者。男性作家为了提升写作的速度,减轻日常文字工作的繁琐,便开始雇佣女性为她们记录和输入文字。媒介改变了工作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女性因为机器的缘故走出家庭进入到社会话语网络生产的中心地带,作为男性的决策者的辅助的助手功能。在这种打字机、男性和女性结盟的工作模式中,女性并不负责判断和决策,但她是信息处理的重要一环,她的工作非常重要,假如缺少了这个信息处理中心,很多事情也是办不成的。基特勒举了一个斯托克写的德拉库拉的例子,在战胜吸血鬼的过程中,把所有的日记和资料收集来以后,需要一个信息处理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有女性所担任的打字员,这个角色很重要,虽然她不负责决策。

  可见,在打字机产生以后,女性的走出传统家庭成为职业女性,并且通过打字机而在工作中与男性形成了新的结盟关系。我们会误以为妇女得到了解放,但实际上她的位置只是话语网络中形式上的中心,而不是实际产生的中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电影和电视的时代,妇女在新的媒介环境中也还是扮演一个形式化的中心,在影像时代,她们的工作是在念稿子或者表演,这种角色是事先设计好的,她们更多的时候是在被男性观众观看或者欣赏,当然她们可以在表演中体现自己的个性,但却不能在台词和剧情发展方面有更多的发挥。总而言之,在影像时代,虽然女性明星们已经成为人们的焦点,她们身上也星光熠熠,但她们依旧是没有自主话语权的存在者,更多的时候她们只是被操纵的主持人和演员

  到了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性质发生很大变化,社会性别文化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信息生产的多节点性质改变了传统媒体那种中心信息节点的工作方式,因此它成了在信息生产和消费权力方面消除性别、种族和阶级阶层差别的媒介,只要有机会上网,理论上讲什么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媒体使得女性获得了话语生产的权力,而无需与男性结盟在一起,机器的进化将男性从女性的话语网络生产中排挤出去,女性由此获得了话语表达权。女性运营的公众号记录了她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她们的的自由表达既体现了作为一个个体的创作自由,同时也显示了她们作为时代精神和社会整体文化风格的体现者的那种时代性、社会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局限性。但在媒介的发展史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她们作为一个群体在日常的生活中浮现在话语表达的地平线上,传达她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想观念

  那么,她们自身的精神面貌是什么样子?这种面貌与时代精神的面貌是什么关系?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很多细致内容和数据分析,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可以观察到微信文化中女性公号所表现的一些趋势与特征。在多样化的女性公众号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公众号同时存在两种大的趋势:一个是部落化的趋势,另一个则是普遍化与公共化的趋势,尽可能地融入到无性别差异的公众话语网络中,并引导公众意见

  部落化可以理解为一群兴趣相投的女性,基于微信使用而形成的亚文化圈子。除了这个“部落”里面的人,其他人既不关心也不参与其中的信息生产与消费。比如育儿,时尚、化妆,服装、适合女性的心灵鸡汤......,这些通常被称为女性话题,男性以及对此不感兴趣的女性不会参与。这种微信公众号的基础是兴趣,具有共同兴趣的女性会形成自己的文化圈子,有点像是部落化的文化存在,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存在的女性文化圈,比如“女书”就是以一种只流传在女性中,不为男性所认知的文字,在女书的基础上自然也形成了属于女性自身的文化圈子,男性则自动屏蔽于这个文化圈。微信虽然并不像女书那样对男性起到隔绝屏蔽的作用,但由于话题和议题的高度性别化特征,这些女性公号也实际形成了部落化趋势的文化圈子。

  但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与部落化趋势相反的另外一种女性公众号,则属于去性别化的公号,因为它们的议题和兴趣都具有公众性和普遍性。这些公号主要由具备公共事务方面专业知识的女性所主持。比如叶檀等媒体人,她们生产的关于财经方面的知识并不具备性别特征,而且这些知识也为男性所消费或接受。显然,这些具备高度专业知识的女性公号体现了互联网去性别化的特点。我查了一下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排行情况,好象有二十多个女性公众号进入到前面一百名的行列中,这说明女性公号的影响也还是蛮大的。从这种具有公共性和普适性特点的女性意见表达看,互联网和微信时代的女性已经处于社会话语网络生产的中心位置,而不是打字机和电影电视媒介时代,仅仅占据着形式上的中心位置。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