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让文物焕发新生

作者:刘修兵 2019-05-15 12: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圆明园,被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这座“万园之园”不仅有令人惊叹的雄伟建筑,还收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洗劫并付之一炬。在很多人眼里圆明园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圆明园地下还埋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遗址和文物。随着近年来圆明园考古工作不断推进,遗址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瓷器、琉璃、石刻等,其中仅瓷器碎片就高达10万片。

  5月10日,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持续修复圆明园出土的文物。记者在修复现场看到,有6件精品瓷器正在修复中,包括1件青釉鼻烟壶、2件青花八宝万福如意瓷砖、1件康熙青花龙纹碗、1件康熙红釉碗和1件青花缠枝莲纹瓷绣墩。这6件瓷器均破损缺失严重,其中鼻烟壶断裂有冲线;两件瓷砖断裂,釉面多处冲线;瓷碗严重破碎,从280多块颜色、器形类似的碎片中查找,并拼出了大致结构;红釉碗破碎并有多处缺损;瓷绣墩碎成130余块碎片并有多处残缺。

  “文物修复既要保持文物历史真实性,同时还要体现其美学价值。文物修复专家经过分拣、清理、粘接、补配、找平、做色、绘纹饰、上釉、做效果、拍照归档、形成工作日志及评审等步骤,将破碎的文物修复完好。”圆明园管理处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告诉记者,修复完成后的6件文物成品将在圆明园展出,同时进行3D扫描,并收入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观众和游客可在圆明园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观看。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表示,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物修复的“复”和文化复兴的“复”是同一个字,修复文物也是文化复兴的体现。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圆明园提出“修复1860”,就是为了加快文物修复的速度,把它作为今后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圆明园将继续脚踏实地的推进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坚持发现一个、修复一个,修复一个、展示一个。

  “以前,圆明园的文物都是在向外流失,一直是做减法。管理处成立以后才开始慢慢做加法,长期致力于流散文物回收工作,今后也将对部分回收文物进行修复保护。”李向阳表示,圆明园人正在用双手复原文明的烙印,用“匠心”演绎“化腐朽为神奇”,再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曾经断流的部分,让湮没于岁月的辉煌在当代重生;也希望每一次的文物修复都能是一次鼓舞,让国人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加大文化传承,让文物活起来。

  据了解,除了考古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外,圆明园还获赠社会各界捐赠的流散文物。2018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58周年纪念日,圆明园在天心水面首次集中展示自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回归的37件重要石质文物,并作为常设展免费对游人开放。除天心水面以外,圆明园展览馆、西洋楼遗址区内还展示有一对石鱼、5块观水法石屏和两件方塔形石构件、一组谐奇趣喷水池等回归的流散文物。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又从一亩园、树村、功德寺等拆迁区回收砖、石文物8万余件,还收到热心市民捐赠的带有“圆明园”戳记的城砖,在圆明园西部景区形成壮观的“文物长城”。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和屈辱,同时也凝聚了中华儿女深厚凝重的情感。

  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兴趣参观此次“修复1860”活动的游客可通过团体预约的方式参观,暂不对散客开放。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