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唐红丽)“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将通过在人才选拨、人才培养、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导师遴选与考核四个方面重点实施十项改革措施,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建立博士生教育质量体系,努力造就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创新精神、精深专业素养和开阔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优秀人才。”6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该校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该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求表示,此次改革,不是对既往措施的简单修补,而是以培养世界级学者为目标的深度改革。
这十项重点改革措施包括博士招生环节的申请审核制、严控在职比例、四年基本学制改革、扩大硕博直通范围、不断完善主文献制度、实施具有淘汰功能的综合考试制度、强化开题报告审核制度、优秀博士生培养与储备人才支持计划、预答辩制度、强化博士学位论文事后抽检制度等。吴晓求说,以往的博士培养存在国际化视野不够、对学术研究发展了解不够系统等多个缺陷。为拓展博士生视野、使其学术底蕴更加丰厚、丰满,自2015年始,中国人民大学将强制推行四年基本学制制度。期间,博士生必须到国外一流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必须有担任助研、助教、开展讲座的经历。同时,不断完善该校独具特色的主文献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真正的综合考试制度,让博士生了解学科发展脉络、提升基础理论能力、养成良好学风。
在人才选拔环节,该校将采取“广开源、择优选”措施,如降低笔试考试比重,更加注重申请人的科研成果考量。同时,赋予导师更充分的人才选拔权,鼓励导师到各大学选拔优秀学生。与此同时,也将大幅度压缩除研究人员和高校教师外的在职博士生比例,每年控制在10%以内。优秀的副教授也可担任博士生导师。
对于如何确保导师合理使用人才选拔权及预答辩制度会否影响博士顺利毕业等问题,吴晓求表示,将对不负责任的博导建立黑名单制度,以防范“人情生源”出现。而实施预答辩制度则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博士论文问题并给予修改空间和时间,有利于提升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