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日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开题报告会暨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在多媒体融合时代,“技术”成为媒体人的必修课,某个媒体专业的技术史也是该领域媒体人所必须熟悉的。然而针对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的研究却鲜有前人涉足,所以“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将夯实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基础。
技术文明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
“新闻传播史研究是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能积淀学术涵养的一项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于德山告诉记者,以往针对新闻传播史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新闻内容、新闻组织和媒体本身的特点,已经出现了不少的通史、断代史和人物史,但对新闻传播技术史的关注还是空白。
与会学者强调,中华文明的书写不能脱离传播技术史的书写而独立成章。该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韩丛耀表示,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铲道车”。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物质技术文明形态是支撑中华文明的有形脊梁,它架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场域,规范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引导中华文化发展的走向;而信息传播的物质技术文明形态是构成中华文明脊梁最具代表性的脊柱,尤其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闻传播技术及其技术工艺,已经内化为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和中国新闻传播思想之中。
据介绍,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的研究与中国新闻思想史、中国印刷出版史、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密切相关,涉及2500年间各种新闻(信息)传播技术形态的研究。所以,该项目拟分为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的古代卷、文字印刷卷(1840-1949)、文字印刷卷(1949-2014)、广播卷、电视卷、电影卷、图像卷、摄影卷、网络卷、通讯技术卷和编年史11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新闻传播技术史研究需重视中外交流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认为,有些技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如印刷技术,但是近现代的很多技术,如广播技术、电视技术、电报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都是国外先有,然后引入中国的。所以,学者们在进行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研究时,需要开拓视野,重视中外传播技术的交流。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李岩也强调,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工具,它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也可能被它改变。所以在研究技术的时候,不能单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去研究,还要关注技术的出现和使用对我们的观念、生活习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技艺怎么写?工艺怎么谈?中国人技术智慧怎么表现?这些问题都将是该项目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韩丛耀表示,研究要紧紧围绕新闻传播的技术、技术史,将它与新闻、传播、科学技术、思想、文明以及文化的关系论述清楚。这样既有自己的学科特征,又与其他相近的学科有明显的区分。“在地球村时代,信息的传播和掌握至关重要,中国的学问不仅要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还要做出符合国际传播文本规范、经得起世人推敲的研究成果。”韩丛耀说。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