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南宁7月1日电 (记者武勇)博士论文在我国现有研究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人类学和社会学学科的博士来说,如何更好地提高博士论文水平?在广西民族大学6月27日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届博士生论坛”上,与会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山大学教授周大鸣表示,博士生在从事相关研究过程中经常抱怨没有时间,而且还遇到“发文难”的问题。对此,他认为,功夫来自平时,博士生应该把课程作业与发表论文结合起来,认真准备课程论文,这样自己也能得到锻炼。博士生还应把握最新的国内外学术潮流,最新的研究期刊一定要读。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林曾则提倡博士生做论文要“小题大做”。他通过对比中美社会学界的博士论文提出,“大题小做”容易漏洞百出,而“小题大做”则容易把握细节,为今后研究打好基础。他认为,博士生做论文应以基层创新者自居,目前博士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选题有偏差,二是理论方法不当。
博士生论文对研究者本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成为研究者开启下一个研究阶段的“敲门砖”,因而学界不良倾向对博士生的影响值得关注。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何明批评当前学术研究的三个倾向:第一是注释化、注解化倾向,这种倾向把学术研究变成一种舆论宣传;第二是游戏化倾向,学者自娱自乐,玩弄概念,使学术成为一种产品;第三是项目化倾向,项目是学术研究工具而非目的,二者不能混淆。何明认为,博士论文应避免这三大不良倾向,博士生要关注学术理论方法,做好选题。好的选题决定了论文价值的一半,好的选题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有严密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