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旅日教授李开元,长期钻研秦汉史,以广博的史学功底,打破常规,在《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中,来一个古今融汇、雅俗共赏的鲜活呈现,使我们读到一部很有史学价值、不无现场考证且极具开拓意义的通俗读本。
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李开元零散写到秦始皇荡平六国的征战、巡行和完胜后的失落、不安、彷徨、猜忌,以及他曾随父在赵国做人质,也浓墨重彩地写楚地贵族后裔陈胜、项羽等的崛起,刘邦自底层一跃而起,成为最终受益者。
史料中的现场,难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及难以想象的历史背景。这是王权潜规则的历史产物,也是后来史家欲加甄别的史学研究,更是数千年宗法制下封建时代的血色定律。历史的真实,未必如史料所传、史书所写的那般没有隐讳。史实可能为撰史者所修饰、隐恶,因这样那样的局限而导致后来难辨前世真伪。司马氏踏勘著史,欲藏之名山,屈辱走笔,也曾受到不乏杀戮的武帝的关注和威胁,更不消说后世的修改,对史实探寻而做一点自以为是的圆说。
对于秦汉之际的这场战争,史家们有多种美丽精彩的描述,但现场的阴谋与神奇,究竟如何,是否真如太史公们所反映的史料与史书中的现场,都不好说。李开元跳出已被改造重写的史学桎梏,大胆以原有史料为指南,做个性化判断,清晰勾画出当时的生死博弈和权位争夺,有不少新识。他以详赡的史料掌握,探寻幽深,寻根溯源,质疑前说,把读者步步引入了被遗忘的史实现场,营造出引人入胜、轻松鉴史的学术氛围。
比如,刘邦的成功,赵高帮了大忙。但与世人印象不同,本书认为赵不是阉竖之身,而应该是赵王族人质秦同秦女通婚后的后裔,是通法律、精书法、擅文字、工武技的全才。改变世人对赵氏龌龊奸猾的印象很难,唯广绍旁搜,用事实说话,以可信的材料佐证,李开元做了努力。司马迁没说过赵高是走势的阉宦,马非百认为秦简中赵氏兄弟“生隐宫”该是“生隐官”之误,《汉书·艺文志》也称赵著有《爰历》六章。赵在律法峻严的始皇时代能得以重用,足见其有技胜众人一筹的好本领。况其生女嫁给咸阳令阎乐。车府令兼掌印赵高因始皇突然死去,计虑自身将来。他是胡亥的老师,同长公子扶苏少交情。扶苏信赖蒙氏兄弟,而己与蒙毅有私仇。加之,如能成一人之下的实权派,也是他这个中层官员梦寐以求的美事。于是,他殚精竭虑说服胡亥、李斯,伪造遗诏,抢班夺权。
机关算尽者,不止赵高一人耳。秦始皇不立太子,把嫡长子扶苏流放监蒙恬军,护卫北疆,从不显示其继承人的资格和身份,结果给了赵高沙丘之谋的机会。扶苏愚忠,以自刎来结束严父的良苦用心。陈胜举事,建国张楚,自称陈王,却在有了权力时,众叛亲离,命丧叛徒之手。少年英雄项羽,更是挟猛将之力、统帅之威、霸王之尊,有过无数武功战果,却终不足与谋,唯匹夫之勇,成就霸业后,被义兄刘邦逼在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中抹了脖子。英布、韩信、彭越、臧荼、陈余、张耳辈,虽背项从刘后封王裂地,终不免被腾出手来的刘邦一一翦除。
嬴秦崩坏,未逃脱亡秦必楚的宿命。但,刘邦建汉后,在文化态度、生活习俗上因袭楚制,而国家框架、行政体制、军法建设却承秦制。即便入关废除秦法中的严苛部分,却又以始于商鞅的峻厉秦法作为汉法根本。楚汉战后,刘邦一改原来奖励部下所用的楚国旧爵制,招抚流亡,“复故爵田宅”;安置军队复员,“以有功劳行田宅”。秦二十等爵制、田宅制度,又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出现“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的现象。秦朝没了,但秦制影响更久。刘邦虽不读书,敢拿儒生冠当夜壶,抢别人娇妻当老婆,但他谨记大秦兴衰的教训,时刻警惕兴衰荣辱、王侯将相、君民轻重的一念之差。
我们似可把秦崩看作家国仇恨的结果。赵高乃赵王室疏族后裔,张良父祖为韩多朝相国,而陈胜、项羽、刘邦包括李斯,都与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大战秦国,暗藏覆秦祸心,与敌私下媾和,都欲将暴秦置之死地,直至灭秦。但,刘邦知道国家最大力量源自底层,为了平抚百姓、稳定国家,他可以对强敌委屈。
2005年,《秦崩》的稿子,陆续在象牙塔网上发过。2007年4月由中华书局初版《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两年后,台湾联经出版公司推出增补繁体版《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迄今大陆网络有售。今北京三联书店引进再版,与台版同名,是否有增删,未比对过而不便赘述。优秀的著作,尤其秦汉历史著述,真相会因近五十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呈现。秦始皇陵兵马俑、汉诸侯国王陵的发掘和大批秦简、汉简的出土,为秦汉史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也提供了很多新的观点和证据。这些新的考古发现方便了李开元等不守陈规的史家,重新、认真、科学地研究这段历史,揭开深埋在坍毁近两千年的驰道与直道、泗水亭与阿房宫、秦砖汉瓦及迄今残存的长城下迟到的文明。在共识面前,在真理之中,历史还是历史,真实不会因特定意识形态的需要而改变。秦一统七国、嬴秦崩坏或楚汉之争、刘汉兴起等历史,该以一种对战争史和社会史负责的态度,以一种有史诗重构的客观笔墨,来对人物、政争和重大事件展开真实、客观、理性地考察。而这段历史留下的反思,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当是刻骨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