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中国土司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15-07-06 12: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历史类

分享:

收藏:

湖南永顺老司城中心城址与灵溪河(资料照片)。 

  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此次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是“土司”的行政与生活中心聚落遗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见证了古代中国对多族群聚居地区管理和多元文化保护的独特智慧,对全人类关注文化多样性保护及族群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7月4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前中)代表中国政府发言。新华网图片 郭洋 摄

  中国土司遗址4日在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在当天会议中一致同意将土司遗址列为世界遗产。会议主席宣布土司遗址成功入选后,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很多国家代表团成员与中方代表握手表示祝贺。

  土司遗址为中国2015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和贵州播州海龙屯三处遗址。

 对待文化遗产莫要“太任性”--专访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

  随着中国土司遗址4日在第3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8项,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意大利。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大会期间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对于中国,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履行保护责任的新起点。

贵州播州海龙屯新王宫遗址(7月3日摄)。新华网图片 刘续 摄

 探秘沉睡700余年的军事城堡--记世界文化遗产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的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城堡,4日同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沉睡700多年的土司古城堡,因此受到全球关注。

  "土司遗址"申遗成功 警惕“重申报轻保护”现象

  申遗成功,仅是起点,后续的管理保护还将面临多方挑战。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娄清认为:“近年来,一项遗址被发现后,旅游开发成了常见情况,保护与开发,成为一对永远的矛盾。由于不够专业,一些承接遗址的开发工作较为简单粗放,旅游过程中损坏文物、乱刻乱画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对文化遗产本身造成损害。”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