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继续推进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青年学者队伍,上海市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研究青年论坛于7月5日下午在市委党校举行,论坛主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举办。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马研会会长王国平出席论坛并作学术致辞,市委党校教育长、市马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梅丽主持开幕式。市马研会副会长周锦尉和市社联学会处处长王克梅分别主持研讨,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周敬青教授作会议小结。来自本市各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的青年学者及有关专家120余人与会。
王国平在学术致辞中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诸多领域改革和系统工程,深刻影响着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牵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因为任何一种未建立在社会价值共识基础上的国家治理,就不会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拥护,都无法激起推动国家治理的强大社会力量,也难以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既需要硬实力作为支撑,也需要软实力凝魂聚气,而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认同。
沈国明在致辞中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党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发挥了核心作用,加强我们党的建设,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当中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坚强有力的措施,包括我们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得党风有明显好转,民心也比较顺。为此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更多的研究,诸如对于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等方面。
在研讨阶段,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执行院长胡伟教授作了题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取向”的主旨发言。朱文婷、袁芳、丁长艳、胡义清、龙燕、唐晓燕、罗超和裴学进8位征文获奖代表先后围绕主题作了交流发言,肖巍、丁晓强、孙力、刘晓虹等专家作了点评。
周敬青教授在论坛小结时表示,参加本次论坛青年学者的提交的学术论文和会议发言展现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真信和自信,唱的是主旋律、凝聚的是正能量。与会专家与青年学者们面对面交流指导,充分体现了理论研究中薪火相传以老带新“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青年论坛为上海市广大青年学者架起了一座学术交流的桥梁,搭起一个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学术风采的平台。
为筹备此次青年论坛,去年市社联、市委党校和市马研会面向全市45周岁以下的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包括在读博士生、在读硕士生)发出了征文启事,得到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征文共收到论文70多篇。在此基础上,实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原则和评审办法,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2名,以及优秀论文入围提名奖25名。相关论文将结集公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