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齐鲁大讲坛: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7月4日下午,第101期齐鲁大讲坛在山东博物馆一楼报告厅开讲。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首席研究员、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长荣维木以“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为题,解析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的独立主权、中国的现代化、中国进步力量的上升等之间的关系。本期讲座由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魏建主持。
荣维木演讲
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赢得国家独立主权
荣维木表示,中国的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纷纷来到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不再完整,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从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中国的中央政府都曾经为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做过努力,但最终都失败了。荣维木认为,没有成功的原因在于中国当时是一个分裂的国家,民族整体和民族成员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取得了国家独立的主权。 1943年,中国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抗战之前没有实现的愿望,在抗战中实现了,中国人民通过流血牺牲,为自己赢得主权。”荣维木说。
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
在荣维木看来,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成立,在 1941年之前,追溯到卢沟桥事变,这四年的时间里,中国在没有外援或者说外援十分不充分的情况下,独自抗击日本的侵略,做出了非常大的牺牲。“如果没有中国独自支撑四年的抗日战争的话,德国和日本可能会很快纠合在一起,势力会更强。”荣维木说。
荣维木为齐鲁大讲坛题字
在荣维木看来,中国对于世界反法西斯在军事方面的贡献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中国的抗战阻止了日军的北进。日本占领东北地区以后,想要向西伯利亚扩张,中国的全面抗战,使得日本不断向中国战场投放兵力,无法调集兵力北进,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第二个方面,延缓了日军的南进计划。东南亚地区是战略物资、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是日本对外扩张的一个目标,中国人民的坚强抗日,使日本兵力被拖在中国战场上,阻止其和德军会师。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密切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荣维木认为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方面,日本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另一个方面,中国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的因素。这两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荣维木表示,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都需要有很多的条件,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是要有进步力量的不断增长,进步力量增长到可以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复兴之路,抗日战争具备了这个条件。抗战之前,共产党经常处于被围剿的地位,先进的理想信念无法传播出去。抗战之后,国共合作形成,使共产党“合法化”,共产党的理念是科学的,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代表了中国进步的方向,它的主张很快被中国人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