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郝日虹)7月10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近代商会通史》(以下简称《通史》)出版座谈会在武汉举行。据悉,该著作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攻关项目“商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最终成果。
座谈会上,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一致认为,以1902年第一个中国商会雏形产生和1904年晚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为起点,到1953年正式全面改组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为止,作为晚清时期政府与商界为发展实业而设立的组织,商会的发展,不仅是商人整合自身、参与社会的写照,也蕴含着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复杂变量。以通史体例对其近半个世纪的“行进”历程做全面系统的梳理,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该书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介绍说,《通史》以商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大问题为中心,分别探讨了商会制度的演进、商会与政府关系、商会的政治参与、商会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商会与国家形态间的复杂关系等种种问题。尤其是借鉴和运用了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商会存在的社会与法理基础、商会的组织与运作原则及其与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近年来,全球化理论和全球化史在国际学术界呈方兴未艾之势。这也为商会史研究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因为近代中国商会的设立以及商会在国际间愈来愈密切的交往,无不说明其发展与全球化进程是同步的。通过对全球化史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的借鉴,课题组成员尝试从中国近代商会诞生的历史背景、商会的组织结构、中外商会组织之间互动交流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彼时中国商会的全球化特征。这一研究视角,不仅能让我们观察到许多过去相对忽略的商会组织的多维面相,就方法论而言,也有利于一改封闭、单一的研究方法,更多地开展商会的国际比较研究、商会与商业网络研究,区域经济交往研究,从而为商会史研究增添新的活力和新的内容。”马敏如此谈到。
必须指出的是,全球化进展与本土化是分不开的,全球化并非简单的一体化、同质化。《通史》编写者们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除了全球化维度之外,他们也力图在研究中,将近代商会的普遍规则中国化、本土化、个性化的一面呈现出来,并藉此提出,商会现代性的确立,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努力中实现的;是在融入世界与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中而发展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谢放教授认为,之所以要全面总结中国近代商会发展的历史脉络,是为了“从现实中找问题,在历史中找答案”。认真总结中国近代商会50多年的历史,探寻它的历史基因和时代使命,旨在使商会这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社会组织,在新时期的社会建设中重新焕发其活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