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据说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因不做专门研究,细心读过的并不多,倒是何宝民先生的新著《旧时文事》,一人、一刊、一文、一事,不去分阵营,归流派,别正闰,排座次,娓娓道来,颇合我“闲读”的口味。
譬如,郑振铎、巴金、靳以于1934年创办的《文学季刊》,是广为人知的。《文学季刊》还有一个同年创办的姊妹刊《水星》,今天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编者都鼎鼎大名,除郑、巴、靳外,还有卞之琳、李健吾、沈从文等人。作者群更是群星灿烂——茅盾、周作人、张天翼、冰心、何其芳、李广田、蹇先艾、臧克家、吴伯箫、废名、丽尼、艾芜、荒煤、梁宗岱等,都是现代文学史绕不开的人物。
《水星》的作者中还有一位名叫张天,南阳人,孤陋如我,便闻所未闻。他的作品多写南阳农村的生活,当时的评论,认为他的笔致、语言可追老舍的短篇。卞之琳回忆《水星》,说他和靳以都对张天寄予最大的希望。可惜《水星》只出了九期,便因时局等各种原因终刊,而张天也就此消失于文坛。
有些作家和文学刊物,虽然并未“失踪”,但也因种种原因消失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谈风》,1936年在上海创刊,主编为周黎庵。大概因为刊物和编者在文学趣味上同周作人、林语堂等走得较近,被归于幽默一派,连带着刊物上不少揭示现实的作家与作品,也都长期被冷落了。原名王焕斗的作家老向,在《谈风》上连续发表《宛西见闻记》,是对现实的揭露,那真实与残酷,是许多标语口号式的左翼作家所远远不及的。老向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大革命时期南下参加北伐,后又重返北大求学。抗战时期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创作了大量以抗战为主题的通俗文化作品,深受民众喜爱。香港文学评论家刘以鬯称,“在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能竭力摆脱西洋文学的影响的,老向是极少数中间的一个。他的作品,民族风格显明,不大有洋葱味”。这样一位有独特贡献的作家,长期被漠视,自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更是入了另册。他在“文革”中死去。
旧刊寻踪,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作家间或作家群间的壁垒,并非像后来某类叙事那样红白分明。
章衣萍,因着鲁迅《教授杂咏》一诗的讥嘲和他那些小说,被列入色情文学作家,并非无因。但他先前与鲁迅一起筹办《语丝》,“三一八”惨案后,愤而作“卖国有功,爱国该死;骂贼无益,杀贼为佳”的联语,也曾相当激进。
鲁迅到上海后,在暨南大学的讲演,有两次都是章衣萍所邀。其中一次,就是直到今天还为人不断提到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讲稿最先发表于暨南大学学生文艺社团“秋野社”的社刊《秋野》。秋野社就是时任暨大文学院院长的章衣萍发起建立的。还有一次,讲题是“离骚和反离骚”,记录稿刊于《暨南学刊》。这次讲演的记录稿记得粗疏,还有一些错误,也未经鲁迅认可或从新整理,所以后来不曾收入鲁迅的各种文集。但记录稿中,仍保留不少鲁迅式的深刻与幽默。
又如批评家李长之,因1957年之“役”,早已销声匿迹,只是这几年才又稍稍被人提及,他的《鲁迅批判》也得以再版。他关于“批评是反奴性的”见解,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凡是屈服于权威,屈服于时代,屈服于欲望(例如虚荣和金钱),屈服于舆论,屈服于传说,屈服于多数,屈服于偏见成见(不论是得自他人,或自己创造),这都是奴性,这都是反批评的。千篇一律的文章,应景的文章,其中绝不能有批评精神。”“真正批评家,大都无所顾忌,无所屈服,理性之是者是之,理性之非者非之。”这期望,我们今天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