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也随着媒介科技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文艺生产与消费也步入了“高铁时代”。文艺领域中雅与俗的界限愈来愈模糊,“它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化的独特现象”,而且是“全球化语境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化景观”。雅与俗的相通与融合也呈不可逆之势,并逐渐为消费者接受,成为“文化大餐”中的“美味佳肴”。中国社会自从进入21世纪这十多年来,流行文艺承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脉络,正呈泛漫之势,并逐渐填充着大众文化消费与文化想象的空间,它们看起来好像是在主流文化的边缘上跌跌撞撞,实际上却在与主流文艺和主流价值观的摩擦与互动中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地盘。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文化原因?对流行文艺的价值观到底怎么评价?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真的存在巨大鸿沟吗?
“流行文艺”、“大众文化”与“主流价值”
我这里用“流行文艺”而未用常见的“大众文化”一词,是想将讨论面缩小一些。流行文艺实际上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用它可以将如花园广场、购物中心、游乐场等大众文化现象排除在外,而只讨论以文学艺术面貌出现的文化现象,如青春文学(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落落的文学)、网络文学中的流行创作样式(如悬疑小说、穿越小说、耽美文学等)、流行歌曲、流行电影和电视作品(如《失恋33天》、《步步惊心》类)、电视娱乐节目(如《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类)、时尚杂志(如《瑞丽》)等。
流行文艺的存在已不可回避,而且它还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流行文艺所创造出来的文艺新内容、新样式以及冒出来的新词汇与新观念引起了热烈的争议,对其中包含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反差很大的评价,有的甚至是陷于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流行文艺中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差距有多大?
这里涉及到底什么是主流价值观的问题。有人认为现在是价值观混乱,根本不存在什么主流价值观;有的人则认为当前的主流文化已经是大众文化了,主流价值观就是大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等等。但我认为,从当前的文化现实所表现出来的状况看,主流价值观还是国家所提倡的价值观,它是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的,是一种具有价值导向的文化理念,它体现的还是国家与民族的意志。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上体现为二十四个字,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制度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层面)。应该说,这种主流价值观的导向是符合人民大众的价值追求和内心愿望的。这些价值观并不是悬在空中的口号,而在于大众个体的积极实践,以求得国家意志与大众意愿的统一。
从当前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看,大众文化包括流行文艺与政府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时甚至会出现背离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以偏概全,抹杀大众文化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主流价值观方面所作的努力,大众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追求与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存在天然的鸿沟,相反,大众文化包括流行文艺在发展实践中还为主流价值观提供了积极的因素,并作为创新的内容逐步被主流价值观所接纳。
叛逆中也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回顾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发展历程,有着青春冲动的青年文学都是具有个性反叛精神的,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崔健的《一无所有》、余华的《十八岁出远门》等,这种追求个体精神张扬的文学传统到了二十一世纪的青春文学中依然存在,而且走得更远。韩寒的出道,其实也是由纯文学杂志《萌芽》这一青年文学的摇篮培养出来的。但后来他与郭敬明、张悦然等的迅速崛起,却脱离了正统文学期刊的羁缚,踏上了商业性很强的流行文艺之路。
但是,青春文学也是有价值判断的,他们既有忧伤,也有温情,既有彷徨,也有励志,他们的爱情观总体上看还是健康的。他们当中既有卫慧与春树,也有落落与周云蓬,《杜拉拉升职记》中有压抑也有进取,《失恋三十三天》则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如何从困惑与困境中走出而获得心的自由和新的爱情的心路历程。谁能说周云蓬的《中国孩子》里的价值观不是以人为本的先行吟唱呢?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唱着《阳光总在风雨后》等励志歌曲扬起青春的激情踏上创业与打拼之路的,这种积极向上的可激发青年人进取的精神导向与主流价值观所提倡的精神指向是一致的。
从2003年当年明月在网络上“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历史”发表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开始,网络文学开始了以“草根”身份说史、说古典、说文化的新潮,这多多少少也表达了他们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他们与主流价值观提倡的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指向也是一致的。
如今,在消费主义盛行与奢靡之风泛滥之际,网络上又流行开来一种“小清新”的流行文艺作品,虽说它们带有浓烈的小资味道,与主流价值观并不十分切合,但其清新的格调也给文坛带来另一种独特的风景,同时也是对过度消费主义所作的反叛。
放下身段拥抱流行文艺
不容置疑,流行文艺也存在着诸多缺陷与弊端,比如低俗、粗糙、芜杂、思想性不纯正、艺术性不强等等,但是,因为它们的流行性,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影响,一时间人们倒弄不清到底它们是主流还是主流文艺是主流了。因此,如何促使主流文艺乃至主流价值观与流行文艺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则是我们应着重去加以研究的了。
主流文艺应给自己松绑,放下身段,努力去贴近大众的实际生活,接好“地气”。主流文艺是以国家体制为主导、以舆论作引导的文艺,要给自己松绑,就是不要老带着体制和面具跳舞,要将主流价值观化为具体的、形象的、活生生的平民意识和平民生活形态。主流价值观包括主流文艺不能“生活在别处”,而应该回归平民大众的生活之中,否则再好再正确的舆论引导也会被神化并被束之高阁。有时候,高雅的艺术降低身段,放平心态和姿态,反而更能为大众喜欢,而贯穿其中的主流价值观也就自然地走进大众的生活当中。
主流文艺要具备与流行文艺共生共荣的观念,除主动拥抱流行文艺之外,还要向流行文艺学习重视市场营销的经验,在争取更广泛的读者/观众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从历史的经验上看,高雅文化要赢得大众,也必须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认同会使高雅文化走得更远。如世界顶级男高音卢西安诺?帕瓦罗蒂录制了普契尼歌剧中的《今夜无人入睡》这首歌,在1990年,他花了不少力气才使它成为了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首位。1991年他又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免费音乐会,参加人数达10万人以上。他之所以深受大众的欢迎,与他主动拥抱市场、拥抱大众相关,而他在商业上的成功并没有使他的演唱掉了价。在中国,主流文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作家协会开始吸纳流行文艺作家包括网络作家入会,“五个一工程”评奖也将图书出版的印数、戏剧演出的场次、电影放映的观众数制定为评奖准入的门槛,电影《建国大业》、《建党大业》也开始走明星路线……将主流文化变成流行文化和时代的风尚,既能宣扬主流价值观又能赢得大众的喜爱和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总之,流行的东西未必都是好的,但流行的中间必定有好的。主流文艺是大河,流动是缓慢的,非主流的流行文艺是小溪,快而急,充满活力,它汇入到主流之中则可推动主流的发展。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并不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