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2015首届“学术传播论坛”召开

作者:时晓莉 2015-07-20 12: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文化信息传播类

分享:

收藏:

 

  论坛现场 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时晓莉)7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网新闻与传播学频道主办的2015“学术传播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家学者,就“新时期学术传播的规律与特点”主题,进行了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王怡红从学术传播的基本概念入手,提出学术传播的深层含义是学术对话,对话是学术传播的信仰。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教授李继东则从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新变化角度阐释了学术传播面临的话语权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界》副主编刘海龙、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绍根从历史的视角介绍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及学术传播机制的历史演变。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天根从传媒视域下的问题与主义论争探讨了学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章晓英从翻译实践角度,提出对外学术传播中话语与概念怎样精准转化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媒体法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丹林从传播与法治关系的视角,阐明学术传播过程中的著作权问题应得到重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何晶对现场学者发言给予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本届论坛议题广泛,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与论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红岩在作会议总结时说,当今时代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最好的时期,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媒体的形态如此复杂、变化的状态如此巨大、影响的广度如此深刻。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转型性变化,既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与社会背景,也具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源与背景。就社会根源与背景而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技术的革新,已经和正在改变我们知识形态的传播形式。本届论坛凸显了新时期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学作为多学科连接点与集结地的特点,也凸显了新闻传播学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正在构建当代人新的生存方式的特点。新闻传播学绝不是单一要素的聚集与整合,而是多学科的交集。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学的学者具有多学科的素养。本届论坛所涉及的传播心理学、传播过程中的法治治理、传播与知识生产的关系、不同语言间的转化迻译、新技术条件下知识传播的样态变化等,都预示着新闻传播学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据悉,2015“学术传播论坛”是首届以“学术传播”作为主题的论坛,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中心副主任冯建华主持了会议。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