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齐国历史文化展在西安开展
194件文物再现齐国文化魅力
文汇报西安7月17日专电(驻陕记者 韩宏)全国首次以“齐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展览——“泱泱大国——齐国历史文化展”今起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展览为期3个月。展览集合了全国7家文博单位的194件(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等精品文物,围绕齐国历史文化,以“封邦建国”、“首霸春秋”、“雄冠战国”、“终归一统”、“齐风余韵”五部分内容展示了齐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展现了齐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展览以时代为序,将诸多历史故事串为一体,再现了齐国从开国到被秦统一的全过程。
本次展览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新泰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海阳市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举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办。
齐国是周代东方主要的诸侯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地位显著,经过吕尚创国、桓公称霸、晏婴相齐、战国称雄、稷下治学等辉煌历程,创下了丰厚多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由此而衍生的齐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展品中的“铜牺尊”,为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代表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整体造型像一头健壮的牛,有“国宝牺尊”美称。这是一件仿牛形、筋骨坚实、肌肉健硕、头顶及双耳间镶嵌绿松石、眼球用墨精石装饰、全身镶银丝的错金工艺的战国晚期青铜酒器。铜牺尊身上用错金银工艺形成菱形图案,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嵌。牺尊的盖子被铸成一只栩栩如生的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成为半环形盖钮,羽毛以孔雀石装饰,珍贵秀丽。
一个三面刻有铭文的有柄“青铜盒子”就是著名的“商鞅方升”。商鞅方升是商鞅任“大良造”时所颁发的标准量器,展出的商鞅方升的器壁和底部均刻铭文,铭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底部加刻的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证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和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这说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我国已经运用“以度审容”的科学方法,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数字运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