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兰州讯(记者朱羿)7月20日,“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移交仪式暨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并开展,国家文物局将流失海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移交给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和展示。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等领导和嘉宾出席移交仪式。
这批金饰片出自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于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2015年,经过中法两国磋商,最终促成文物原捐赠人同意撤销对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捐赠行为,再由原捐赠人将文物返还中国。这是中国近年来追索流失文物取得的重要成果。
甘肃省考古所所长王辉说,这批金饰片是研究秦国早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对研究早期秦人、秦族、秦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上世纪90年代初,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国早期墓葬遭到大规模盗掘,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政府联合打击、制止了文物盗掘犯罪活动,同时开展抢救性发掘,并启动了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研究项目。虽在文物、公安等部门协作下追缴回一部分被盗文物,但仍有大批大堡子山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10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1989年我国首次通过外交途径从海外成功追索被盗文物。长期从事考古类文物回归研究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说:“追索流失海外文物仍然是当今各国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追索文物最大的困难是证据问题和法律障碍,即文物流失的手段和出自何处,涉及到国际法、国内法以及外交关系等复杂因素。”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纪念流失文物回归,“秦韵——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运用叙事的手法,以32件金饰片追索返还为主线,采取实物展示与图片、文字展板说明相结合的形式,从“国宝回家”、“打击与抢救”、“保护与研究”、“追索与返还”等四个部分展出。展览从7月20日起持续到10月31日,期间免费向广大观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