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在民族危难的战争时期,文学艺术也会像武器一样发挥作用。”7月25日,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刘文飞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反法西斯战争与俄语文学”主题讲座上这样表示。刘文飞认为,反法西斯战争是近代俄语文学的重要创作题材,关注俄语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作品对于捍卫二战成果、维护人类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一共出版了近两万种战争题材的作品,仅1970—1980年间荣获列宁和国家文艺奖的小说中,战争题材的小说就占了9部。直到今天,俄语文学中关于卫国战争的主题依然常盛不衰、常写常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战争的记忆如此刻骨铭心,并且进行如此大量的美学呈现,这在整个世界来看都是很少见的。”刘文飞说。
目前,学界基本认同俄语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经历了三次浪潮。刘文飞结合自己的研究,深入梳理分析了三次浪潮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他指出,俄语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第一次浪潮开始于1941年卫国战争的爆发,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西蒙诺夫的诗歌《等着我吧》和小说《日日夜夜》、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等,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以中短篇为主,富有英雄主义色彩,但描写手法较为粗线条。第二次浪潮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展示战争的冷酷和无情,描写手法趋向写实,重点描述人在战争中受到的苦难和不公正待遇,代表作品有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第三次浪潮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期为了适应冷战需要,俄语文学作品大多开始展现强大的国家力量和军事力量,篇幅普遍较长;同时不局限于战争,而是联合其他题材进行全景式描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以说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苏联文学作品之一,它也是俄语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第三次浪潮的代表作品。小说通过对五位年轻女兵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苏联人民为抵抗侵略付出的巨大代价和牺牲。刘文飞表示,这部作品体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俄语战争文学在创作风格上的交融,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和安魂曲式的叙事方式,同时展示了战争的壮丽与残酷,是“用一种抒情的方式去描写悲剧”。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过去70年,离今天人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远,但关于那场战争的文学记忆不会离我们而去。俄语文学中自上世纪40年代至今涌现出的一大批战争文学名著将永远地留在文学史上。俄语文学中长盛不衰的战争文学题材是俄罗斯民族关于一场伟大战争的文学记忆,也是关于一段痛苦历史的哲学思索和美学把握。俄语文学能具有今天的世界影响,它独具特色硕果累累的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无疑功不可没。”在讲座的结尾,刘文飞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