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博尔赫斯与卡夫卡:两位文学巨匠的中国情缘

作者:胡家僖 2015-08-05 14:36

来源:壹学者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爱上一个遥远的国度,便与她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这种情缘在两位文学巨匠卡夫卡和博尔赫斯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两位大师毕生都没有到过这个遥远的国度,却对她饱含着款款深情,在他们的许多作品里,都充斥着她的影子和足迹。她,一个充满着无穷魅力的国度—中国,究竟是如何影响着这两位大师的创作以及人生体验,探究这样一个问题,或许能在最大程度上阐释这种中国情缘。

  博尔赫斯与卡夫卡对中国的了解更多的都是源自一种“中国品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哲思美,形而上的哲学能与古典的文学美完美融合在一起,洋溢着一种充满着玄奥智慧和灵性的文化魅力。这种哲思美在先秦典籍《道德经》以及《庄子》体现得尤为明显。《道德经》阐释的是一种寻道、悟道以及得道的观念,道看似虚幻,看似形而上,没有其固定的形体,却承载着一种对生活哲学以及人生哲学的追求。而《庄子》则多了一些以故事作为载体述道内容,这些内容囊括了道家思想虚实相生道法自然的时空观,超然物外崇尚自由的人生观以及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如《齐物论》所载鼓盆而歌,送妻升遐之事:庄周妻死,庄周非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在庄周看来,生与死亦是如此,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唯有超然于物外,方可解脱。再如《齐物论》中所载庄周梦蝶之事:不知是庄周化作了蝴蝶,还是蝴蝶变作了庄周,事物都是处在真实与虚幻之中,万物就在这样的虚虚实实中运转。

  博尔赫斯也暗含着与庄周一样的思想

  博尔赫斯在一定程度受到这种虚实合一的哲学影响,在他的作品《沙之书》中,这本沙之书本身就是一种虚幻之物,而他却将这种虚幻之物的实体感触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种虚实之间,他展现了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没有起点,没有终点,起即是终,终即是起,人生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过程,在故事的最后,沙之书的持书者为了躲避在这里,博尔赫斯也暗含着与庄周一样的思想,人生应当超然于物外,感受物外之趣,不应被人世的缧绁所束缚。

  卡夫卡是老庄哲学的狂热追随者

  卡夫卡与博尔赫斯一样,也是老庄哲学的狂热追随者。正如卡夫卡在作品《诉讼》中所传达的“法门故事”一样,他极其推崇老庄哲学中的“道”,他认为法和法门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无法理解法,就无法破门而入,这与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得道,必须要悟道,悟道也就是卡夫卡所认为的得法,得到入道的不二法门。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里还蕴含着一种虚幻美,这种虚幻美有一部分是建立在现实意义或者历史意义的基础上,如《聊斋志异》、《搜神记》以及其他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四大名著也应该归属于其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巅峰之作,它们不仅有着丰厚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也都存在着一定的虚幻美感。

  这种意义上的虚幻美为博尔赫斯和卡夫卡所推崇,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就呈现了这种虚幻美,这部作品描述了格里高利在突然间变成了甲虫,由于其人类属性变成了非人类属性,逐渐不为人类世界所认可,最终被人类社会抛弃的故事。

  这样的一种建立在现实意义上的虚幻故事在《聊斋志异》中更是随处可见,貌美如花的姑娘竟是一张青面獠牙的画皮,为成名带来荣华富贵的蟋蟀竟是其爱子化身等等,无一不在痛斥和控诉着万恶的封建制度和黑暗现实。博尔赫斯的作品《女海盗》故事情节也与《水浒传》极其相似,呼风唤雨的女海盗竟然在皇权下屈服了。《水浒传》亦是如此,落草的梁山好汉在招安之前屡战屡胜,在屈服皇权后,死伤无数,最终只余下几名好汉幸存于世。这种皇权至上忠君爱民的思想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始终,此类建立在历史意义基础上上的虚幻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种虚幻美也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一种神秘感的基础上,如《易经》以及一些占卜类书籍,还包括一些传统习俗和建筑,甚至直到今天,我们都不能完全弄清其由来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这种神秘感无法从常理甚至是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它,它不知不觉就从一些事物或者习俗观念中体现出来,使人无法捉摸,这种神秘感也给这个东方古国蒙上了一层面纱,并给人一种博大精深并且深不可测的感觉。这种神秘感也在博尔赫斯与卡夫卡的作品中有所涉及。

  如卡夫卡的名篇《审判》所描述的一样,主人公约瑟夫·K莫名其妙被捕,他坚信自己的清白,他同这一次毫无希望的诉讼展开了交战,他四处奔波去寻找证据,然而一切只是徒劳,最终还是被处死了。卡夫卡提出了生命之树这种真理,《审判》是遥遥无期的,只是永恒的法庭的一个总诉讼,生命就在不断地审判中得以延续,这种观点无疑颇具神秘色彩,一个人莫名其妙卷入了一场审判,本是清白之身,据理力争反而却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戴罪之身,最终被处死,人死了甚至不知因何而死,本身就是具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

  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交叉小径的花园》里也体现出这样一种神秘色彩。在博尔赫斯看来,时间似乎“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或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他的这种“时间迷宫”理念是一种具象的用于折射事物的参照物,使人无法从理性或者常理上去解读,一种神秘气息也就展露无余。当然,博尔赫斯与卡夫卡这种“中国品读”并非完完全全原汁原味的“品读”。语言本身就具有固定性与独特性,一旦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在文字表达上也就出现了失真。汉语尤其是古汉语,讲究言简意赅,隽永深邃,转变为其他语言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内涵也就荡然无存了。另外由于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再加工与在创造的过程,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语言思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本。以此言之,博尔赫斯与卡夫卡的“中国品读”也只是一种大致意义上的品评和吸纳,但是博氏与卡氏在探究中国文化上所下的功夫确实值得许多人汗颜。他们对于中国的解读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另一种诠释,他们作品里所融入的中国元素不仅仅承载着他们对这个古老而又美丽的国度的不舍情缘,这种经再创造和中国解读之后而衍生的中国元素还将中国文化间接地传播开来。

  作者胡家僖,点击学术名片,可与作者在线交流;壹学者观点集萃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yixuezhe@rucdm.com,点击联系编辑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