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与手背·直觉与观念
——“旋构塔·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学术沙龙关注青年艺术创作
自“旋构塔·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开幕以来,青年艺术创作的关注和讨论又一次成为热议话题。8月2日,策展人吴洪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和《艺术新闻》(中文版)主编叶滢齐聚北京时代美术馆学术沙龙,以“手心与手背”为题,探讨艺术创作当中的直觉与观念问题。
对于当代艺术,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
叶滢自谦“不是画画的人”,但她一直高度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她认为,现在年轻人的眼界和资源很大,艺术培养机制也日趋成熟,青年艺术家的自我意识与个体感都很强。“但是我很怀疑他们的个体和自我真的这么强吗?还是因为没有看到更完整的社会现实呢?毕竟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实际是被疏离的;社会生活看起来很生动,其实很独立。人与人之间被割开了,热烈的东西也慢慢消失,逐渐影响了艺术创作。”
对于叶滢提出的问题,王璜生表示不能简单地下定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特点。但个性应该来自于更丰富的社会阅历、阅读等等,思想可以在错和碰撞之间得到升华。”王璜生认为,应该鼓励年轻人拥有丰富的思想活动,以批判怀疑来构成一个人的人生。“年轻艺术家非常需要历练。”王璜生说:“好的作品,一定让观者被一种观念甚至微妙的精神所感动,散发出艺术家特殊的对外界的感受和力量。好的作品应该是统一的,既在形式和表达上达到完整性,又能够用手工实践来支持内在的观念表现,是一种感性的流动,而不是机械理性枯燥无味的。”
艺术策展人吴洪亮本次的策展单元取名为“手心体”,在他看来,“手”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过程而成形的。吴洪亮表示,就算在研究传统艺术时,他也在思考当代艺术问题。“古今对我来说是一样的,是艺术家的作品和思考感动了我,而不是当代或者古代的问题。艺术打动人的东西是穿越的,好比周思聪、卢沉创作的《矿工图》,之所以今天看来依然震撼,是因为他们切入了更广阔和更深刻的社会历史问题。”吴洪亮认为,今天的艺术群体本身就具有丰富性。“现在的艺术家都能解决生存问题,而倒退30年这是不可想象的。现在艺术家的表述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像刘庆和,他经常以众筹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筹了款,就认真出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还有这次参展的青年艺术家杨敏也非常具有自己的表述方式,他擅长做自媒体推送,用最新的公共传媒方式来与大众碰撞,这也是以前不可想象的途径。”
美术馆如何跟上当代艺术发展潮流?
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加了艺术在美术馆里的呈现难度。如何让美术馆与多种艺术样式有效结合? 王璜生表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不断在尝试新的扩展传播方式,比如去年就进行了一场声音展览,尝试利用空间来构造各种声音,构建开放式的表达。
而吴洪亮对此的态度则比较谨慎。他认为,在传播中蝴蝶效应会减弱,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可能是传播力量最小却成功率最高的。“与媒体相比,美术馆到今天存在的价值,就是实体跟电子的关系;借助艺术新闻的力量的确实现了一对多的形式,但这个过程是无限膨胀和稀释化的,所以吸引到媒体上的传播并不能取代美术馆存在的意义。”